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剛剛讀了 @keyahayek 的帖子,感觸很深。在和幾位 Gen-Z 創始人交談後,有些事情我再也無法忽視了。
Web3 屬於那些積極進取的 Gen-Z 建設者。
但最近?這種在 LinkedIn 上冒出的假「Gen-Z 創始人」文化讓我感到厭惡。
我的願景?
一群年輕的狼說著「去他媽的規則」——燒掉 GPA,拋棄企業階梯,毫不留情地全力以赴去建設未來。
就像大哥 Kay 說的那樣。
但我們實際上看到的是什麼?
大學孩子們隨便找隊友參加黑客馬拉松和比賽——不是為了建設真正的東西,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填充簡歷,為了進入大科技或金融行業。
純粹的追求名聲。
別誤會我的意思:更多的 Gen-Z 加入 Web3 是很棒的。
上個周期被老一輩的恐龍主導。
現在?我們更快、更大膽,實際上在執行。這就是進步。
但讓我們現實一點:很多 Gen-Z 只是這場財富轉移運動的跟風者。
紅旗:
前幾天一位朋友給我發了一個 LinkedIn 賬號:
某個 HKU 的大一新生,帶著「小孩老闆」的能量,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簡介裡寫著「Web3」……同時大量申請傳統金融實習。
我朋友說:「你認識這個傢伙嗎?」
我說:「這個小丑是誰?」
是的,除了核心的 Gen-Z OG,隨便的外來者也悄悄進入了。
如果他們真的在學習?很好。但 90% 的人只是把「Web3」當作一個標籤,卻做著最迎合的事情。
也許這是 CRCL ICO 的餘波,或者某些 AI 初創公司的狂熱溢出。
無論如何,這些人很容易辨認:
- 區塊鏈知識停留在 2017 年 ICO 時代
- 沒有任何努力去建立人脈或參加活動
- 從不犧牲 GPA、校園俱樂部或他們的「金色」企業管道
與此同時,真正的 Gen-Z 建設者?
他們在這裡為了奮鬥而犧牲一切:
- 跳過課程去見風投(這學期我已經翹了 20 多堂課)
- 即使破產也飛往全球活動(致敬那位背包客在新加坡參加 Solana Breakpoint)
- 在發現機會的幾小時內訂票
- 在凌晨 4 點因靈感而向共同創始人推銷
- 先建設,然後擔心考試
- 在各地忙著交易——從迪拜的鯨魚豪宅到東南亞的 KTV 後台
這才是真正的 Web3 精神。這是叛逆的能量。
然而,經過這些廢話,這不是一個指責。這是一個感謝的帖子。
我只是感激我找到了我的部落。
致敬那些瘋子、瘋狗和與我同行的搖滾與賭徒:@0xUClub、@hyfidaksh,以及我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位冒險者。
特別感謝我的 GenZ 夥伴 @hyfidaksh。我們一起堅持不懈地向前走了一年,固執得要命,但總是努力建設。
無論是 @RealSigmaLabs 還是 @sigmaboy_ai,我們都以做最瘋狂的事情來體現「Sigma」這個名字。
無論贏或輸,我們都在向傳統道路和那些跟隨它們的懦夫豎起中指。
我認識太多人:
- 一夜之間退學
- 當市場變化時迅速轉變
- 像狼一樣追逐有利可圖的想法
- 把生活當作未知的荒野
這些人是我 Web3 使命的燃料。
我在高中時期對傳統道路豎起的中指?依然高高在上。
Gen-Z Web3 意味著:
- 去你媽的預定道路
- LFG 能量,為狂野、不受過濾的想法
在潛入後毫不後悔地向前衝
繼續奮鬥,Gen-Z。燒得明亮。努力建設。讓我們去吧。🔥

7月14日 21:33
儒家教育告訴你與人為善和平共處向內求。這是毒教育。因為新錢出現就是稀釋老錢份額,發財本身就會得罪既得利益。
比如嗯哼太子,沒聽說定向割了誰(起碼我沒聽說,不是很熟悉),向上社交掙到錢了,就是有很多人嫉妒他。
所以攻擊性是稀缺的特質,做題家沒有這個特質,永遠都是小心翼翼唯唯諾諾畏首畏尾。人在資源短缺的時候就應該是 aggressive 的,因為幾乎沒有體面的賺錢/爭奪資源方式,都是掙到錢開始守成了,才篤悠悠地鍛鍊心性、慈眉善目,開始段永平麥剛大道平常心。
3.99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