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的“無用之用”成了最大的價值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可為物質付費,但是情緒經濟已在迅速發展壯大。 Z 時代的成長早就沒有物質焦慮,情緒經濟的本質是物質過剩時代的精神剛需。 當功能性需求被充分滿足後,消費決策的核心轉向情感認同與存在感構建。泡泡瑪特的成功啟示在於: ​產品即媒介​:通過IP留白創造用戶情感投射空間 ​消費即體驗​:將購物行為娛樂化、儀式化、盲盒稀有款的體驗是獨一無二 ​品牌即社群​:通過UGC與圈層文化強化用戶歸屬感,名人帶貨 情緒經濟市場發展壯大,誰又有能說炒鞋、炒 NFT、玩 meme 、穀子經濟這些不算呢? 泡泡瑪特的成功並非孤例,而是物質過剩時代消費邏輯的重構。當商品的功能性價值逐漸退居次席,​文化符號的敘事能力與情感共鳴的稀缺性正成為新消費時代的核心驅動力,但我還是分辨不出,究竟怎麼樣的情緒產品是好產品?
14.29K